- 名词解释
- 简述生态工程与其它工程的比较
- 简述生态工程遵循的一些原理
- 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有哪些
- 简述湿地功能及我国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 退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 简述边坡的主要生态问题及恢复的主要手段
- 简述生态恢复的目标是什么
- 简述生态工程遵循的生态学原理
- 简述盐碱湿地恢复与重建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 论述我国生态工程的发展及研究特点
- 请结合其他学科阐述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特点
- 生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有哪些显著特征
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和能量的生产工艺系统。
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由沼泽或水域地带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 6m 以内的海域。
干扰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呈现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
就是使造林树种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与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或生态经济效益,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佳水平。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理论为主导,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发展关系这个主题,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研究其矛盾运动中发生的生态经济问题,阐明它们产生的生态经济原因及解决的理论原则,从而揭示生态经济运动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干扰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呈现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
在一个生物系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共同发生进化反应,是一种动态的进化过程的描述。自然界中生物的进化的选择压力不仅来自环境,也来自相互作用的其他物种,因此,一个物种发生某些方面的进化,会促进与其相关的物种也会发生相应的进化反应。
所谓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一个系统,如果其状态能够决定输入,就说明它有反馈机制的存在。
工程类型 | 生态工程 | 环境工程 | 生物工程 |
---|---|---|---|
基本单元 | 生态系统 | 自然环境 | 细胞工程 |
基本理论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遗传学、细胞生物学 |
基本能源 | 太阳能 | 化石能 | 生物能 |
基本费用 | 合理 | 大量 | 昂贵 |
设计特点 | 人类辅助下的自组织 | 人类设计 | 人类设计 |
控制结构 | 有机体 | 污染源 | 遗传结构、密码 |
与自然关系 | 协调、无污染 | 再污染 | 污染 |
生物多样性 | 保持或增加 | 改变 | 改变 |
-
系统原理
-
整体性和综合性原理
-
有机关联性原理
-
动态性原理
-
协同性原理
-
层次性原理
-
生态学原理
-
共生原理
-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生态系统自组织原理
- 反馈机制
- 内稳态机制
-
生态系统边缘效应原理
-
限制因子原理
-
仿生原理
- 相生相克现象
- 利他行为
-
经济原理
-
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原理
-
生态经济平衡原理
- 生态平衡是第一性的
- 生态平衡是经济平衡的自然基础
-
生态经济效益原理
-
生态经济价值原理
-
工程原理
-
太阳能充分利用原理
-
水资源循环利用原理
-
无污染工艺原理
-
生物有效配置原理
- 天然林保护工程
-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 环北京防沙治沙工程
-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 速丰生产林基地建设工程
-
生态功能
-
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
减缓径流,涵养水源,蓄洪防旱
-
固定 CO2 ,调节区域气候
-
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
-
防浪固岸,保卫国土安全
-
社会经济功能
-
重要的水源地
-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
提供丰富的工业原料
-
提供能源和水运条件
-
景观和旅游
-
教育和科研价值
- 湿地面积萎缩
- 生物多样性降低
- 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湿地污染
- 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 海岸侵蚀不断扩展
- 物种多样性减少
- 能量流动效率降低
- 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
- 食物网破裂
- 系统结构简单化
- 系统稳定性降低
- 生产力下降
- 加大了地表的不稳定性
- 破坏了原来的土壤结构
- 破坏了原有的植物群落
- 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 基础沟穴工程
- 框架支护工程
- 预制框架工程
- 现场框架工程
- 金属丝网铺设工程
- 排水工程
- 表面排水工程
- 地下排水工程
- 地表基底稳定性的恢复
- 提高退化土地的生产力
- 在被保护的景观内去除干扰以加强保护、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
- 对现有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维持其服务功能
- 共生原理
-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生态系统自组织原理
- 生态系统边缘效应原理
- 限制因子原理
- 仿生原理
-
工程措施
-
现有排水系统的疏通
-
排灌系统的配套
-
输水渠道的衬砌
-
清淤
-
节水灌溉措施
-
生物措施
-
利用树木蒸腾代替地表蒸发,降低地下水位,控制盐渍化的发生;
-
利用粗密且植入深层土中树木的根系吸收水分;
-
耐盐碱的树木吸收了部分盐碱,减少了土壤中盐碱的积累;
-
发挥森林改良碱土的作用,提高土壤肥力
-
农业措施
-
缩小地块,平整土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保护好现有大的耕地
-
精耕细作,实行科学种田;选用优良耐盐碱的作物品种进行复种、套种
-
增施有机肥,提高地力
-
深翻晒垄,浇水压碱
-
提倡合理灌溉、节约用水的一系列管水、用水制度
- 因地制宜的原理
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 》
- 生物多样性原理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汉书 ·食货志》
- 食物链原理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滋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系统联系原理
-
阴阳说
-
五行论
-
治水工程
-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
-
土地多样化利用
-
多样化的梯田
-
南方架田
-
水旱轮作
-
复合农业
-
农渔结合
-
农牧结合
-
农林结合
- 农业领域
- 生态农业
- 无公害生产
- 林业领域
- 生态林业
- 林农复合
- 环保领域
- 废弃物处理
- 循环经济
- 工业领域
- 生态工业
- 生态设计
- 城市领域
- 生态城市
- 生态小区
- 研究对象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主,内容更广泛,综合性更强,与西方国家生产专业化特点不同
- 研究目标注重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 注重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技术的结合
- 政府重视、政策导向、广泛开展
- 生态工程包括生态工程系统(体系) vs 生态工程技术。对一个特定区域整体的农业生态工程设计和建设 vs 对某个具体的工艺设计,如间套作技术等
项目 | 欧美 | 中国 |
---|---|---|
背景 | 经济技术发达,生态危机主要是环境污染 | 生态危机表现在人口众多、源破坏、能源不足、食物安全及环境污染 |
理论基础 | 生态及生态控制,综合自然基础学科 | 生态及生态控制,综合自然和应用技术学科及社会科学 |
对象 | 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 | 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主 |
目的 | 环境保护为主,兼顾经济 | 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综合 |
设计原理 | 自我设计为主,辅以人工干预 | 人为干预为主 |
技术线路 | 主要调控强制函数 | 主要通过生态工艺调控系统结构功能 |
能源 | 太阳能为主 | 太阳能为主 |
再生循环 | 可采用 | 绝对需要 |
商品生产 | 通常无 | 农林渔畜禽产品等 |
生物多样性 | 单纯 | 复杂 |
价值 | 美化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少或无市场价值 | 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产商品,废物充分利用,环境保护 |
- 在宜林地造林、对现有林经营,是以木材等林产品生产为主要目标
- 在设计、营造与调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
- 在设计、建造与调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以及林分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量流
- 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
- 是以区域(或流域)为对象、考虑自然环境改善的需要,建造以森林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为目标
- 需要考虑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土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
- 主要关心整个区域以森林为纽带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量流
- 目的不仅仅在与林分本身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
- 生物具有恢复能力,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和扩散能力
- 生物(特指植物)具有固定太阳能的功能,可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以及能量循环
- 生物反馈的不稳定性导致的种群区域隔离,增强了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减少了干扰的传播
由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多少,所以选取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水平作为评价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是非常必要的。土壤性状是土地退化的标志,也是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退化程度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稳定程度的高低。